科技日报记者 郝晓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蓝天碧海,烈日炎炎,7月31日,大连长海县大长山岛北砣湾口,国网辽宁电力大连长海供电分公司海缆专责李广一大早便乘坐海缆巡检船,查看大连66千伏普兰店城子坦至长海县海缆路径海域。
作为验收组成员,李广今天要参加这条线路的海缆敷设工程验收工作。这是一条已经运行了24年的海底电缆,新海缆的横截面积也由120平方毫米提升至630平方毫米,成为东北首条630平方毫米的海底电缆。
早在1980年,11岁的李广在岛上看到了东北首条35千伏海底电缆敷设时的作业现场。那一年,岛上的灯亮了,李广和小伙伴们再也不用在煤油灯下看书写字。
今年,是李广与海缆结缘的第32年,他又一次见证了海底电缆的新纪录。随着电力设施建设的迅猛发展,大连地区海陆电力齐头并进,1993年,长海县所有有人居住的岛屿全部上电,李广也从一名普通的“岛民”成为东北首个海缆班组的技术员。
从无到有,他为海缆专班订制“教科书”
大连长海县地处黄海深处,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海岛边境县。随着首条海底电缆成功敷设,长海县告别了无长电的历史。明亮的灯光,是“电”给李广留下的最深印象。
随着岛上“电平方”的变化,李广和他的伙伴们也经历了从肩扛手拽到机械化放线布缆,从平台化作业再到机器人巡线检测的变化。
海底电缆是海岛电力的大动脉。一旦发生故障或被损坏,将对海岛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而它又深埋海里,无法通过有效方式在海面上进行维护,很多时候完全凭经验研判故障原因。
“这些经验大多是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平时只能多做笔记、多做些积累。”提起他制定的海缆巡线工作标准,李广谦虚地说。
海缆能否成功敷设?电力如何确保稳定?长海县供电局成立海缆专业班组时,李广和他的同事们都没太多的实操经验。去舟山、访长岛,参照送电专业工作标准,结合大连海域特点,李广反复推敲打磨,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海缆维护的工作标准,它也成为整个海缆班组至今沿用的工作标准。
保障海缆供电可靠性,降低设备出现故障频次,为海岛居民、部队生活以及地区经济保驾护航。凭着朴素的信念,李广在岛上一干就是30多年。
在一次次的抢修中,他不断积累经验,成长为海缆专班的技术带头人和“海缆专责”。随着“电平方”的提升,以及海缆运行维护的一线经验、海缆运维和抢修方式的更新,这个工作标准也在李广的打磨下不断更新升级。
海缆太多,专班人手又少,巡线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怎么办?根据季风规律和海岛气候,李广制定出“两定一特”巡线法,即定期出海巡视路由、定时巡视终端设备、恶劣天气特殊巡视。
海缆故障排查困难,故障原因不好分析怎么办?建立海缆检修台账,李广将海缆名称、型号、长度、厂家、施工日期、故障日期、故障原因、故障点经纬度都一一标明,不仅提高了故障排查效率,还为海缆巡视划出了重点区域。
“这本台账可是我们专班的‘活字典’,不仅对海缆实现了精益化管理,还对我们缩小故障范围,有效判定海缆故障点很有帮助。”海缆班长李金洋说。
多管齐下 海缆运维实现质的飞跃
每次发生海缆故障,李广必定第一个抵达现场。一座山、一基塔、一个人,一待就是一整天。
发生故障时,李广就会要守着电缆入海的那座输电铁塔,专注地看着各类电缆故障测试仪。再孤独再单调,他也不能有丝毫懈怠。“一旦忽略指针任何细微的变化,就可能导致海上的工友重复几次甚至十几次的检修动作。”李广说。
为了缩短海底电缆故障定位时间,提高海底电缆故障定位精度,他主动联系厂家,参与“X-Fiber缆线探测系统”的研发工作。目前,“X-Fiber缆线探测系统”已成为东北地区高端路由探测与故障点定位一体化设备。
在他的带领下,长海供电公司海缆运检班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海缆维护专业班组,并多次获得表彰。他们不仅具备丰富的海缆敷设经验,还拥有专业的海缆故障定位能力和修复水平。
乡村振兴,电力先行。从2019年开始,长海县启动了大电网建设工程。供电能力提高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这里世世代代靠海吃海,有了充足的电力保障,当地捕捞业、渔业、水产品加工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海缆维护面临着新的难题。
“从检修台账中可以看出,90%的海缆故障均与渔船抛锚、拖网等捕捞行为有关。”李广说,即使海图上标明了海缆保护区域,但总有人为了牟取利益冒险捕捞。
为了减少海缆外破故障率,他利用节假日前夕和开渔节前后,跑政府、找渔监,联合相关部门想方设法防控渔非法捕捞。在各部门的努力下,非法捕捞逐年减少,海缆外破故障率也逐年下降。
故障少了,李广有了新想法:“兄弟单位利用红外线观测仪、海上雷达等高科技手段,联袂防控海缆外力破坏,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实时监测,咱们也得跟上新变化。”
与“智”同行 为海岛坚强电网护航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李广意识到“科技”对海缆维护越来越重作用。他向单位提出建议:“建立基于电子海图为引擎,整合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雷达系统、定位系统、智能视频系统、远程广播系统,海缆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时,我们就能在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驱逐,给海岛‘大动脉’再上一道保险。”
让电力监测设备实现智能化,李广的建议得到采纳。国网大连供电公司与大连海事大学联合开展水下机器人和水陆两用车的科研攻关,海缆故障点排查和海缆敷设有了“智”的飞跃。
“水下机器人相当于我们在深海下的眼睛,通过实时传回的巡检数据和视频,可以快速找到故障点位置,平时还可以被用来探查海缆状况,清理海缆上的异物。”
如今,海缆敷设已从直埋抛敷方式转为最新的海底冲埋敷设,从源头压降了海缆外破故障的发生,供电可靠性得到大幅提升。
“特别是在这次66千伏普兰店城子坦至长海县海缆敷设工程作业船上,机器人就派上大用场。”李广说,验收工作也有机器人的参与。
今年6月,水下机器人海底电缆巡检系统在66千伏海底电缆敷设工程现场首次成功应用,成为东北首条630平方毫米海缆成功架设的一员。
自2010年担任长海供电分公司海缆专责以来,李广带领海缆班员工先后完成了66千伏广长线、海房线、房獐线海底电缆的敷设工程,总结出海缆极易被渔船锚具破坏的原因,有力保障了海岛供电系统平稳运行。
从海缆敷设零的突破到建立海缆网架,从故障研判“摸不着门道”到海缆修复“行业专家”,无论是恶劣天气还是外力破坏,李广多年来始终坚守在海岛一线,日复一日地在海上巡线、检测、维修,实现了海缆多项技术突破,多次荣获“劳动模范”称号。前不久,他又获得大连市工会授予“爱岗敬业”荣誉称号。
如今,李广有了更高的目标:与“智”携手,把“智慧+”应用到更多场景,保障海岛大动脉安全稳定运行。
(王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