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邑之围,上万字,我们分两篇写,这是第一篇。
【资料图】
图-白登之围
汉朝与匈奴的和亲,始于汉高祖刘邦和冒顿单于,当年冒顿单于统兵四十万骑,围困高祖刘邦于白登,为避免两败俱伤,双方和谈。此后长城以北是匈奴单于的引弓之国;长城以南是汉朝天子的冠带之室。
公元前198年,高祖刘邦嫁翁主(诸侯王之女)给冒顿单于,这是汉匈之间首次和亲,开启和亲大幕。从公元前198年至前140年,汉匈十次和亲,汉朝不到六年就要嫁翁主给单于。
公元前140年,武帝即位第一年,嫁翁主给军臣单于。这是武帝首次也是唯一的和亲,军臣单于第五次和亲,汉匈之间第十次和亲。
军臣单于是冒顿单于之孙,他在二十年之内,先后五次向汉朝索要公主和财物。
从汉文帝,到汉景帝,再到汉武帝,每次都满足要求,派翁主去和亲,每次都规模宏大,有数百人的仆从,陪嫁的财物不可计数。
汉朝用女人和财物安抚匈奴,忍耻含垢,虽未丧师却绝对辱国。匈奴则反复无信,经常越过长城打谷草(掠夺人口、牛羊骏马、粮食等)。
军臣单于的骑兵,竟饮马关中西部的渭水,抵达秦朝的旧都雍都。夜晚匈奴人的星星点点火把,照耀着城中的甘泉宫,守城军民魂惊魄惕。
军臣单于放言:“若碰到李广,必生擒之。”此时李广已陆续担任北方七个边郡的太守,匈奴人只知李广大名,不知汉朝皇帝是谁。
军臣单于得陇望蜀,欲壑难填,狼顾鸱张,气焰嚣张。
汉朝这边经过文景之治,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充溢露积于外,腐烂而不可食。文帝时修建三十六苑(养马场),置三万人养马。到武帝即位时,三十六苑中保有四十多万匹骏马。
武帝不打算继续和亲,他即位起就开始谋划,其中南征闽越,就是一次重要的操练。
太行令王恢向汉武帝讲了一个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大破匈奴,斩首十余万。赵国只是战国七雄之一,竟能取得如此战绩,雄心壮志的武帝遂决心终止和亲,效仿李牧围歼匈奴。李牧大破匈奴的细节,请参考《地图里的兴亡》中《三家分晋》的部分章节。
为了能够围歼匈奴,王恢借助商人聂壹,设了一个局。
聂壹是雁门郡马邑的商人,专做投机生意,他能弄到匈奴人抢都抢不到的南方丝绸,也曾向军臣单于进献稀缺宝物。聂壹的生意风险也不小,常遇到匈奴人和马贼劫掠,聂壹的私人武装不下百人,对付平常马贼尚可,但若遇到人多的匈奴部落,那就只好乖乖拿出大把物资相送。
聂壹联络各部落首领,甚至搭上单于这条线,却未能改变境遇。聂壹也逐渐明白这是无解之局,匈奴人除了牧牛羊,还得“打草谷”才能维系生存,无论是南下抢掠还是抢商队,都是不可避免的。
聂壹作为典型的投机商人,性情和战国时期的吕不韦有几分相似,愿下注拿命去豪赌。吕不韦将家产性命全都压在异人身上,异人即位秦王后,吕不韦成为秦相。聂壹也时常思考,如何豪赌一把,搏个列侯哪怕关内侯,总好过辛苦一世转运倒卖商品。
聂壹认识军臣单于,也与汉朝的大行令(官职二品,九卿之一)王恢相熟。大行令又称为大鸿胪或典客,掌“蛮夷”事务,即外交事务,类似外交部长。
聂壹出奇谋,打算骗单于说马邑城中粮草牲畜财物充足,他先率家将击杀马邑县令,将城池献给单于。而汉军伏兵四起,无论生擒或击杀军臣单于,聂壹至少都是千户侯,子孙后代躺着收田租,不是提着脑袋风餐露宿倒卖商品能比的。
王恢听到如此计谋,又和聂壹精心策划一番,立刻上奏武帝。
在朝堂上,王恢是主战派的代表,他最大的政敌是御史大夫(三公之一,官职一品)韩安国。朝堂上的大臣也分为两派,主战派和主和派。
王恢认为送宗室公主与匈奴和亲,是汉室的奇耻大辱。而且匈奴反复无信,经常越过长城打谷草(掠夺人口、牛羊骏马、粮食等)。
韩安国认为,匈奴逐水草而居,轻疾剽悍,善骑射,汉朝军队若卷甲长驱深入大漠,道远力竭,反为匈奴所制,和亲的损失远比战争小。汉初高祖率数十万大军,还是遭遇白登之围,被迫与冒顿单于和谈,这才开启和亲序幕。难道王恢率领汉军,就一定比高祖强吗?而群臣中的大多数人,都赞同这个观点。
王恢在朝堂上斗不过韩安国,因为他缺少一个具体的作战方案,能够击败匈奴的方案。所以聂壹这个计谋,简直是雪中送炭,按此计划汉军不用出塞就能歼灭匈奴主力。
当王恢在朝堂上说出这个计谋,丞相田蚡首先出来赞许此伏兵邀击之计。御史大夫韩安国本就是田蚡提拔的,立刻会意,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认为此计甚好。
马邑之围,武帝几乎是孤注一掷,把家底全都拿出去搏命。
我们先来看将领方面,朝廷三公当中,丞相田蚡是武帝的舅舅,封武安侯,他的功能主要是帮武帝撑腰。一年前武帝的祖母窦太后才去世,窦太后做太后四十年,窦氏权倾朝野。武帝为肃清窦氏的影响,将当时的丞相和御史大夫都免职。提拔田蚡当丞相,就是为了对抗窦氏一党。田蚡没上过战场,他的能力难堪大任,品德更是没有下限。此人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尽干过河拆桥的事情。武帝当然清楚他的能力,田蚡本人也不想上战场。
太尉空缺,御史大夫韩安国,当仁不让,成为马邑之围战场的总指挥。
韩安国本来在汉景帝弟弟梁王处任将军,在七国之乱时,抵抗吴楚联军,立有战功。韩安国为人圆滑,懂得周旋,身在梁国,却搭上了田蚡这条线。韩安国从梁国内史,转投朝廷,初为北地都尉(军职四品),后擢为大农令(九卿之一,官职二品),再拜御史大夫(三公之一,官职一品)
韩安国曾在梁国拜将军,阻挡吴楚联军;在朝廷以大农令的身份,南征闽越国。在武帝看来,韩安国担任统率,资历和能力都没问题。
再来看九卿,首先是郎中令石建,这是九卿当中兵权最大的。石建的父亲叫石奋,曾作为太子太傅陪景帝(还是太子时)读书,石奋和四个儿子,都担任两千石大官(二品或三品),五个两千就是一万,石奋因此称万石君。石奋家族是以忠孝著称的,作战本领不行,武帝就留郎中令石建在身边。
卫尉有两个,分别是未央宫卫尉李广和长乐宫卫尉程不识。公元前134年,马邑之围前一年,武帝即下诏令陇西太守李广入京,拜为未央宫卫尉。李广戎守边疆近二十年,先后担任上谷、上郡、北地、雁门、代郡、云中、陇西七个郡的太守,是大汉的顶级战将。程不识也曾担任多个边郡的太守,武帝擢其为长乐宫卫尉,兼任雁门郡太守。
图-李广担任七个郡的太守
大行令王恢,马邑之围本就他策划的,自然要领兵出征。
王恢本是燕国旧地人,一直在边郡军中,一刀一枪累积战功,至中年做到了都尉(军职四品)。王恢最为鲜明的主张,是结束汉匈和亲,将匈奴单于诱至关内,围而攻之。公元前136年,武帝擢右北平都尉(军职四品)王恢为大行令(九卿之一,官职二品)。
太仆公孙贺,这是武帝的亲信,此人来头极大,父亲是义渠人,叫公孙昆邪。
公孙昆邪在景帝时投降汉朝,参与平定“七国之乱”,封为平曲侯,食邑3220户。虽然五年后公孙昆邪因罪被景帝削爵,他作为胡人降汉的代表人物之一,有着特殊地位,景帝也一直重用他。
图-平七国之乱
公孙贺是将门之后,年少跟随父亲在陇西郡学习骑射,与羌人作战。后来公孙昆邪进一步得到提拔,擢为典属国(官职三品),公孙贺也入宫做了太子舍人(官职十三品)。也就是说武帝是太子时,公孙贺就陪太子读书,前途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当武帝登基,公孙贺果然辉煌腾达,擢为太仆(九卿之一,官职二品),掌管帝国车马交通。太仆旗下的奉车都尉(官职四品)掌管皇帝车马,驸马都尉(官职四品)另有一组副车。不仅天子车驾,内史和全国各郡县的车马调度,都是太仆及属官职责所在。文帝时在河西六郡(西河郡、上郡、北地郡、安定郡、天水郡、陇西郡)设牧师苑(养马场),以养马为主,兼牧牛羊。牧师诸苑三十六所,由太仆(九卿之一)旗下六个牧师苑令管辖,有奴婢三万人,养马四十多万匹。总的来说,武帝时期的太仆,可调度人力超十万,战马数十万,牛羊无数。
公孙贺除了出身硬,他与汉武帝还是连襟,两人娶了卫氏一对姐妹花,武帝娶的是妹妹卫子夫(后来的皇后),公孙贺娶的是姐姐卫君孺,按辈分公孙贺还是大哥。公孙贺与武帝有一个共同的小舅子卫青,形成了后来的“铁三角”。
如果说武帝一生最信任的人,非公孙贺莫属,卫青、霍去病、李广利、李陵、霍光都差得远。
图-马邑之围
九卿之下,还有一个太中大夫(官职六品)李息,北地郡郁郅县(今甘肃庆城)人,年龄不到三十岁,在军中锤炼过一段时间,是武帝喜欢那类年轻人。李息此番出征的目的,主要是学习和锻炼,他也是武帝重点培养对象,日后将封侯,官至“九卿”之一的大行令,这是后话。
马邑之围的指挥系统是这样的:御史大夫(三公之一,官职一品)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军职二品),节制其他将军;未央宫卫尉(九卿之一,官职二品)李广为骁骑将军(军职二品);长乐宫卫尉(九卿之一,官职二品)程不识兼雁门郡太守(官职三品),战争在他的防区进行;太仆(九卿之一,官职二品)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军职二品);大行令(九卿之一,官职二品)王恢为将屯将军(军职二品);太中大夫(官职六品)李息为材官将军(军职三品)。
马邑之围,汉朝动用精兵三十万,可以说是举国之战。武帝丝毫没有要和匈奴试探一下的意思,首战即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