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年来,轻工领域一个又一个科创典型相继涌现并获得表彰,这些典型在树立行业标杆的同时,也为轻工强国注入了奋进力量。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倡导轻工行业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向全体获奖者学习,自觉践行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定创新自信、笃行实干、开拓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轻工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资料图)
“基于短程低耗的造纸工业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全套技术及装备”项目
为我国造纸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造纸工业废水的低碳处理技术是我国环境保护技术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目前造纸废水处理技术流程长、费用高,废水中的细小纤维在废水处理时形成的大量废渣无法有效利用。废水处理过程主要采用人工或PID控制,不适用于造纸废水的水质水量非线性和时变性的要求,导致处理系统稳定性差、效率低。
然而这些问题今后或许将不再困扰造纸行业。在4月11日举行的2022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奖表彰现场,记者了解到,由华南理工大学、广州造纸集团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亿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基于短程低耗的造纸工业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全套技术及装备”项目荣获2022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发明奖一等奖。项目主要完成人、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万金泉告诉记者,该项目围绕造纸工业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深度处理、造纸固废资源化利用和处理过程的智能化控制等科学技术问题,开展了持续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创新性研究,率先发明了乙醇型两相两阶段厌氧生物处理技术与装备、短程共氧化POPs降解新技术、PS无酸高级氧化体系、造纸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和造纸废水智能控制系统,在技术新颖性、实用性和功能综合性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突破。项目集成构建了“乙醇型厌氧—共氧化—PS无酸高级氧化—废渣利用”为核心的造纸废水处理全套智能化技术与装备,实现了造纸污染短程低耗控制技术的升级换代,部分技术成果填补国内外技术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造纸工业废水短程低耗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大大提高了消除造纸废水污染的效率。
“项目技术已经在全国十多个省的大中型造纸企业推广应用,创造了我国造纸工业污染控制技术的多个第一,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为支撑我国造纸工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保护流域的水环境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万金泉表示,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发明奖一等奖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他和团队要以这个奖项作为前进的动力,把这项创新科技成果更好地推广应用,为消除造纸工业的环境污染、建设绿色中国和创新中国做出贡献。
“基于低碳理念的多层共挤吹塑薄膜自增强制造技术及应用”项目
实现薄膜制备使用再生流程的低碳绿色产业化
农用覆盖地膜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对农作物生长期间保墒、保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农用地膜极易破碎,使用后难以回收,导致其从农业生产的“功臣”变成了污染土地、危害农业生产的“祸首”。
如何有效遏制地膜残留污染?记者在4月11日举办的2022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奖颁奖现场找到了答案。由华南理工大学、东莞市正新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广东星联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基于低碳理念的多层共挤吹塑薄膜自增强制造技术及应用”获得了科技发明奖一等奖。东莞市正新包装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卫东告诉记者,该项目是一个低碳理念的全新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节能、产品品质提升、服役完成回收、塑料循环再生的整个薄膜制备使用再生流程的低碳绿色产业化。
黄卫东表示,该项目从多层复合薄膜加工过程各个环节进行突破,形成了多层复合薄膜塑化、输运、成型、定型、应用、再生与再利用的全过程技术,实现制造过程低碳、服役过程低碳、再利用过程低碳的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多层复合薄膜低碳制造技术与相应薄膜产品。
据了解,该项目通过多层薄膜共挤吹塑过程分子链交织取向结构设计和调控,实现多层薄膜制造过程自增强,降低制造能耗的同时成功破解超薄高强多层共挤吹塑薄膜极端制造国际难题,而且开发出10微米厚可全回收地膜、减量化重载包装膜、含废薄膜再生料的重载包装膜等系列低碳薄膜产品。其中10微米厚可全回收地膜看上去只是薄薄的一层,实际上是3层或者5层叠起来的,层与层之间大分子向不同方向取向,形成编织的效果,像编织布一样,所以它的纵横向拉伸、撕裂强度都非常高,抗穿刺性能也非常良好,实现了在“服役”期间不破碎,保温、保湿效果得到提高,地温也可提高,使农作物增产。
“这次能获得中国轻工联授予的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要感谢我们的团队成员,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合作精神是这个项目成功的关键。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不仅仅是在研究一种新型材料和制造工艺,更重要的是在探索一种低碳生产方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我们相信,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黄卫东表示,他们将继续努力,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绿源“液冷集成电机”项目
让“一辆车骑十年”
一辆电动自行车骑十年,这可能吗?
还真可能,记者在4月11日举办的2022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奖颁奖现场了解到,荣获科技发明奖一等奖、由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研发的“液冷集成电机”项目让电动自行车拥有了一颗“不死心脏”。
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总裁助理于兴明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围绕两轮电动车的性能提升都存在着诸多阻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性能衰减、车辆质保、续航里程等电动车的耐用性与寿命问题。耐用性差、使用年限偏低的背后,是两轮电动车行业以原创技术突围实现高质量增长,亟待解决的核心短板之一。而对电动车而言,电池技术、电机技术、电机控制器技术被称为关键的“三电技术”。其中,作为驱动系统中主要的动力来源,电机更被认为是车辆的心脏。
但电机产品的制造流程,其难度并不亚于制造电池,电机的过温保护更是全球电机行业始终无法攻克的技术难题,恰恰也是电机这一技术瓶颈,阻碍了两轮电动车真正成为“耐用品”。
“我们的项目解决了这一难题。简单来说,液冷电机就是在电机内部加入了一些绝缘的液体,通过液体把电机内部的热量,高效地传导至电机外面,类似电脑上的水冷CPU。”于兴明告诉记者,除了散热出色外,绿源液冷还能对电机起到防锈作用。该技术更可以提高电机内铜线满槽率,降低内阻,使电机工作温度降低,损耗减少,效率达到90%以上。
于兴明表示,这项行业独创的液冷技术首次突破了电动车处在长距离、超负载行驶、大角度爬坡等超强负荷下电机冷却不足导致的温度过热问题。液冷原理的应用为电机耐高温、快导热创造了条件,它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电流磁效应做功产生的热度,还能大幅削弱隔离腔内水分对金属及电子元器件的侵蚀,从而获得接近理想的驱动性能和寿命存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恒久如新。
“绿源从创立之初就坚持走科技发展之路,多年来不断践行以科技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液冷集成电机’项目也开创了电动自行车行业的一个新品类,它让电动自行车这一日用消费品真正成为耐用消费品。”于兴明表示,此次获奖将更加坚定绿源走科技创新之路,为电动自行车行业乃至轻工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文|摄解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