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   2023-08-15 10:32:02

随着第二季度收官,中国上半年经济成绩单出炉。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93034亿元,同比增长5.5%。广东作为全国经济体量最大的省份,2023年上半年GDP增幅为5%,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上半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为16297.60亿元,同比增长6.3%,展现了较强的经济发展韧性。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承载地。近年来,深圳在数字经济、高新技术、金融等领域表现出色,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如何看待高质量发展语境下的GDP增速,深圳的产业转型对其他城市有何启示?

近日,深圳前副市长唐杰接受红星新闻专访时表示,经济发展自有周期和规律,进入高收入阶段时,增速会下降,但增量未必,即便面对“衰退”也不要害怕。事实上,深圳至今已历经四次衰退,但一次次凤凰涅槃后,依旧可以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


(相关资料图)

以下,是红星新闻和唐杰的对话——

▲2021年7月1日,深圳地标邓小平画像广场前花团锦簇,喜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图据IC photo

1

以改革基因

打破“纸上谈兵”

红星新闻:深圳快速崛起过程中,工业贡献很大,2022年,深圳工业总产值超4.5万亿元——连续4年超过上海,雄踞中国工业城市第一城。此外,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已成为城市发展最为耀眼的那颗“星”。在您看来,深圳能有今天的成绩,主要靠什么?为什么?

▲唐杰

唐杰:深圳能有今天成绩,归纳起来,主要靠改革。深圳是一座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也因改革而强的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40年来,深圳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创1000多项改革举措,奏响了“实干兴邦”的时代强音,实现了由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跨越。

这1000多项首创的改革是大的改革,由此带动深圳实现更加深入系统的配套改革,形成具有制度厚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系。

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深圳希望引入美国沃尔玛超市进入深圳市场,当时国家主管部门对这家巨型连锁企业进入对我国商业体系的冲击保持着一定警惕,要求深圳进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当时由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负责调研和提交报告,重点是如何 “在引入沃尔玛和稳住本土商业之间找到平衡”……研究人员做了大量限制性条件的分析。但事实证明,很多都是“纸上谈兵”,因为一年后,深圳就出现了第一家本土连锁企业,中国连锁超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成为我国主流的商业经营方式。由此可见,改革就是要实打实摸索,就是要在躬身实践中出真知。

引入沃尔玛后,深圳市级各部门领导经常逛沃尔玛超市,目的就是通过实地购物来观察了解沃尔玛如何运作?这么大采购链、供应链,如何完成?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改革。

▲2020年8月28日,826架无人机在深圳湾畔升起,配合城市灯光秀,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图据IC photo

深圳市逐渐发现,沃尔玛在深圳销售的产品约1/3是在珠三角采购的。深圳市通过与沃尔玛进一步合作,吸引其在深圳召开全球采购大会。这样一来,更多的珠三角企业可以直接对接沃尔玛的需求进行生产,带动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与完善。沃尔玛(中国)采购中心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深圳。

有意思的是,另一跨越银行信用卡的改革伴随着沃尔玛引入而引入。从银行产品发展看,发达国家一般是先有银行信用卡,之后才出现超市购物卡的。沃尔玛进入深圳后,招商银行开始与沃尔玛合作发放购物卡,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对公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推动了我国金融领域的相关改革。

随着沃尔玛引入,诸多本土超市逐渐崛起和壮大,产业链、供应链的需求也更大了,这之后又推动了海关、边检以及口岸的改革需要……

深圳就是这样一座城市,遇到问题,大家千方百计通过改革来破题,就是要用改革创造改革,用改革带动更多领域的改革,改革是这座城市的基因。

深圳在改革中的一次次成功,也加深了中央各部门对深圳的信任,因为相信深圳具有进行改革探索取得成功的能力,中央各部委也愿将更多的改革项目放在深圳担纲试点实施,这就进入良性互动关系。经常性的情况是,深圳市分管领导上京拜会国家部委相关司局甚至是部领导,要做的一个重要表态就是代表市委市政府表态全力支持深圳部门承担相关部委改革项目。这样,国家部委有改革试点任务时,也愿给深圳来试点。苏州、昆山也是这种情况。

▲深圳科技园。图据视觉中国

红星新闻:从1980年代的家电产业,到1990年代的通讯设备制造,再到后来互联网科技企业,以及当下的新能源汽车。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不断涌现出诸如华为、中兴、腾讯、大疆、比亚迪等为代表的行业巨头。期间,无论产业如何迭代更新,深圳总能站在科技和产业发展最前沿,为什么深圳老能“踩中”城市和产业发展的那个点?深圳领导干部有哪些可以值得其他城市学习的地方吗?

唐杰:深圳主要还是长期抓紧并黏住了IT这个大产业,一以贯之,努力做到极致。深圳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及更新迭代,其实都是IT产业不断迭代、裂变和不断膨胀的结果。

深圳一开始装配小家电后来做小显示屏。随着IT产业裂变加速,华为、中兴等从程控交换机起步——当时我们打电话都用座机,固定电话初装费还要几千块钱,它们后来又转向移动通讯,这就有了做语音、信号、影像模拟传送等传输设备的需要。从做数字设备生产到制定行业标准。

众人拾柴火焰高,数字硬件设备制造和互联网科技在2G、3G、4G、5G等软件领域的不断突破后,行业终于迎来高光时刻。此刻,行业领跑者就能站在同行发展之巅。再如比亚迪,十多年前,王传福(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给我科普时说,新能源汽车并不是“油变电”这么简单,它在本质上就是“一部会跑的计算器”。

▲航拍深圳市坪山区比亚迪汽车总部六角大楼。图据视觉中国

我们开车都知道,特别在北方,下雨天、下雪天,天冷路滑,切忌急踩刹车,容易翻车失控,所以考驾照时教练都教我们雨雪天气要轻点刹车三次之后才踩住刹车。这是因为汽车在路上跑的时候,不能保障在任意时点四个车轮的着地面积是一样的,雨雪天气急踩刹车,四个轮子着地面积不一致时,就可能会出现以着地面积大的车轮旋转,搞不好就会失控。对燃油车而言,传送点刹车指令低于10秒,汽车性能就是优良,而电动车不需要,1秒就已嫌慢了,这是油车永远都做不到的。所以新能源汽车不仅是电代油,更重要的是其更智能。

产业迭代发展中,深圳政府做了什么?我们主要有三类政府,一类是以上海市政府为代表,地方产业和科研能力也很强,政府通过组织企业揭榜挂帅,助力产业突破和行业发展。另一类是以合肥市政府为代表,即产业基础不那么强,但具有城市较强的科技支撑,可以捕捉到行业发展前沿的动态,选择风险相对小的领域,通过充裕土地供给和集中有限财力在某个领域进行扶持、突破。深圳市政府可能是介于第一类和第二类之间。

深圳市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更多起到“加速器”的作用,比如ABC三家同类企业在深圳发展中遇到一些瓶颈和短板,针对这些瓶颈和短板,深圳市政府就在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助力这个行业创新突破,进而就起到“补短板”和解决科研发展瓶颈等问题。这个过程中,政府在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充分沟通中,可以获得比较充分的产业信息,由此可以制定出更多加速推进技术开发和产业链深化的政策。

总而言之,深圳坚持市场是主导,企业是主体,法治是基础,政府是保障。

▲华为总部深圳坂田基地。图据视觉中国

2

不要害怕衰退

衰退也孕育成长和突破

红星新闻:现在,很多城市都致力于招商引资,但历史地看,深圳在招商方面的动作似乎较少,这是因为企业不请自来吗?深圳政府的重要角色主要不是到处去外面招商,而是营造和保护企业生长的良好生态吗?

唐杰:深圳也不是不去招商,但不是漫山遍野去招。深圳主要是去招本地或行业发展所缺的环节,是个“补链者”的角色。

另外,深圳大企业都是本土培育和成长起来的,比如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大疆都是这样,它们从小变大的过程也是形成产业链、产业群的过程,根植性很强。所以政府的角色,就是要营造良好生态,助力这些企业成长。

过去,产业链、产业集群确实很难一下子招来。但最近广东肇庆的崛起是很值得观察的现象,肇庆用6年时间引进小鹏汽车和宁德时代等行业巨头落户、打造生产基地,建立起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这是迅速“建链”的招商模式,值得认真研究和学习。

红星新闻:2019年,《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和深圳市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一份题为《深圳不“惑”:从“改革之都”到“创新之城”》的调研文章,里面有采访您时提及的一些观点。这篇文章也公开谈到深圳的几次“衰退”,比如:1984-1985年,深圳出现经济上的第一次衰退。1994年-1996年,深圳出现第二次衰退。第三次衰退是2000-2003年……在您看来,到了今天,深圳出现几次衰退?背景是什么?如何看待衰退?

唐杰:深圳几乎每10年就会出现一次经济衰退,除前面提及的三次衰退,深圳第四次衰退出现在2010-2013年。

第一次衰退的背景是,当时特区工作会议上,深圳因“重贸易、轻工业”受到了批评。特区工作会议后,深圳发展调整为:工业为主,工贸结合,发展外向型经济,这时,深圳也从“贸易立市”转向“三来一补”的工业发展阶段。

第二次衰退的背景是,深圳停办“三来一补”企业,转入模仿制造阶段。1994年2月,深圳市政府下发《关于经济特区停止审批“三来一补”等项目的通知》,不仅要求原特区内限制发展“三来一补”企业,且要求原特区外的宝安、龙岗两区也要严格控制。

加上当时广深高速公路开通,很多企业流向成本更低的东莞等地。

此外,国家在1995年取消了特区关税减免等让利政策。多种因素作用下,深圳经济短期内就陷入了衰退。但这时,深圳进入“模仿制造”阶段。以华强北为代表的“山寨”经济现象,成为这时期深圳工业化的新特征。

第三次衰退的背景是,上海浦东新区迎来更大规模的开放,当时华为、中兴、平安等都在上海设立分中心,也叫“双总部”。加上深交所主板当时被停止发行新股,大量资金流到上海。《深圳,你被谁抛弃》等网文也反映了当时深圳的处境。

但这时,深圳开始进入到“深圳制造”阶段,以华为、中兴等为代表的公司走向高端制造,“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影响力日渐扩大。

第四次衰退的背景是深圳力推“腾笼换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这是深圳开始迈上创新的重要节点。

2012年以前,深圳GDP年平均增速都在25%以上,但2012年一季度,深圳增速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这在深圳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期间,深圳每年外迁企业超过8500家,外迁造成经济下滑4个百分点。但分析发现,旧的产能转移了,新的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但经济结构正在优化。这时,深圳心里就有底了,因此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转型升级的目标不变、步伐不停、力度不减。深圳也由此走向依托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害怕衰退,保护落后产能,结果经济停滞,在1995年后,日本经济更是陷入长达十多年的持续性衰退。其实衰退也是去泡沫的重要环节,没有衰退、没有竞争,就不会有新产业出现。回头看,深圳一直处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几乎每十年都会面临一次经济衰退,但企业的创新恰恰是在衰退中成长起来。比如,第二次衰退,华为起来了。第三次衰退,腾讯起来了。第四次衰退,大疆起来了。所以,不要害怕衰退,衰退也孕育着新的成长和突破。

▲深圳腾讯总部大楼。图据视觉中国

红星新闻:历史地看,每次重要的转型节点,深圳都能成功闯关,但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影响,这几年,深圳也已结束高速增长的年代。在您看来,高质量发展下的深圳,还能迎来下一波高增长吗?

唐杰:收入水平越高,增长率就越低,这是统计趋势。因为你存量大了,创新动力对你存量的影响会减少。深圳再想回到10%至20%那样的增速,应该很难了。但深圳人均GDP是全国的两倍多,那它还保持着和全国同样的增速,这已经很难得了。

中国增长率最快的地方往往是中低收入的省区。经济学也证明,进入高收入阶段时,增速就会下降,但增量未必。为什么呢?比如1万美元的人均GDP增长10%就是1千美元,10万美元的人均GDP增长1%就是1千美元。由此可见,10%降到1%之后,增速下来了,但增量不会。

深圳现在GDP3.2万亿元,增长1%就是320亿元,增长5%就是1600亿元,但在1998年,深圳GDP才1500多亿元,那时即便增长20%,也才增加300多亿元。这样一来,以现在的经济体量,增长1%就相当于过去20%的增速了。但再过十年,深圳GDP再翻一番的可能性,我认为还是有的。

▲2023年8月6日,港珠澳大桥。图据视觉中国

3

湾区协同发展

需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红星新闻:在协同发展方面,珠三角,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向长三角学习些什么吗?

唐杰:其实各地专家学者对此的看法也不一样,比如长三角,当地学者也呼吁应该向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学习,我们这边也强调向长三角学习。可能大家的关注点不一样,但“知不足,强调相互学习”,这是好现象。

从广东视野看,长三角交通发达,城市与城市之间,甚至上海和周边其他省市的地铁,也可通达。和长三角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路网密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省里也因此在加大投入。

另外,长三角城市之间的收入相差不是很大,大家看到的普遍是比较繁华的街区或小桥流水的城镇面貌。

广东发展落差较大,感官上看,在广东开车三个小时,你可能从最繁华最富有的地方就到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贫困地区。广东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2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州和深圳的GDP几乎占到全省一半,穗深佛莞四市占了广东的62%。长三角城市的发展落差没有我们这么大。

此外,长三角城市群从明清算起,也有300多年历史,有相对不错的经济、文化和贸易基础,唯一变化的就是1840年后上海崛起,整个江南都成了上海的经济腹地。

但即便到了1980年代,广东实际上也就只有广州、韶关等5座地级城市。目前,广东的经济仍具有向广州深圳东莞佛山集中的趋势。但过去20年,上海经济就急剧扩散,和长三角其他城市形成协同发展关系。因此,在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等方面,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还需强化彼此融合推动,以实现协同发展。

▲2023年6月9日,广东中山,正在建设施工中的深中通道。图据视觉中国

红星新闻:连接深圳和中山的深中通道2024年建成通车。连接珠海和深圳的深珠通道也已进入招投标阶段,珠三角东西两岸融合正加速,这或将一改过去珠三角产业“东高西低”的格局,但对东莞、惠州等东岸城市来说,随着深中通道等打通,深圳产业因此有了和中山就近联动发展的机会,东莞和惠州的发展会因此迎来新挑战吗?接下来,这些城市怎么办?

唐杰:过去这些年,深圳与东莞、惠州的产业联动发展很密切。此外,深圳和汕尾、与河源也携手推进“飞地经济”落地发展。随着深中通道打通,深圳和中山在联合共建产业园……在引领大湾区发展方面,深圳正以工业制造业联动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形成“深港创新,东莞惠州等城市制造”的模式。

随着深中通道打通,珠三角东西两岸融合加速,这对深圳产业的裂变、扩散,有了更便捷的通道,也对东莞、惠州等城市的产业提升,带来好处。

产业裂变扩张是市场的行为,属于企业自发和理性选择。最近,我看了份中投顾问的资料显示,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广东企业在全国各地拿地(10亩以上的制造业项目)不少,借此可观察到广东制造业在全国各地转移的情况。

统计发现,广东制造企业在湖北拿地近3万亩,占比最高,约占外出拿地亩数15%。广东制造企业在外拿地亩数排名第二的是江苏,拿地1.8万多亩,占比9.04%。其中,深圳制造企业外出拿地占比最高。深圳制造企业主要流向山东、江苏、安徽等地。

所以,如果东西两岸互通便捷,融合加速,资源要素更好流动,我们就能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空间,这对留住有实力的企业,对提升大湾区产业层次和城市群内各个城市的发展,都大有裨益,也有利于缩小广东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最终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否则,企业也会外流到省外。

红星新闻:粤港澳大湾区中11城(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和珠三角9个城市),分属“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这给大湾区深度融合带来一些难题。今后,珠三角“港澳化”,还是港澳“珠三角化”,或维持现状,这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您看来,该怎么做?

唐杰:粤港澳大湾区要进一步融合,实现协同发展,就要实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比如汇率的转换、支付方式的转变等,都要更便捷。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应该把港澳和珠三角等地各自的规则、机制厘清,而且让大家清楚明白顺畅地实现转换。比如,很多人第一次去香港,手机没电要充电才发现,我们习惯用的插头和那边是不一样的,那边是三个插头的。但只要大家清楚了就互通了。实现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彼此就都更便捷了。这之后,大家都会趋向于寻找到效率更高的处理方式,这样也就不存在“谁化谁”的问题,市场和民众都会自主而科学地做出选择。

这就好比支付宝和微信,广东这边习惯用微信,但江浙一带习惯用支付宝,但在购物的时候,你不能说只能用微信或只能用支付宝,而是要让大家都便捷地通过不同的支付方式完成支付。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韦星 发自深圳

编辑 潘莉 责编 冯玲玲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