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客户端   2023-07-29 12:07:13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7月28日晚,天津评剧院评剧《赵锦棠》在石家庄市人民会堂上演。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曹铮摄

“晨伴鸡啼早,夕归随残宵,三餐妻主灶,田间农活包……”舞台之上,主人公赵锦棠送丈夫朱春登参军,依依惜别。7月28日晚,天津评剧院评剧《赵锦棠》在石家庄市人民会堂上演。这是京津冀戏曲展演季的又一部参演大戏。

评剧《赵锦棠》是天津评剧院根据评剧《朱痕记》重新创作改编而成的,讲述了赵锦棠在丈夫离家从军后遭遇婶母百般刁难、种种欺凌,与婆婆相依为命、不离不弃的故事。这是一出倡导“百善孝为先”的戏,以当代视角和现代理念对中国传统美德一次再解读和再表达。剧中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舞美编排、精致飘逸的服装、细腻优美的演唱为观众呈现出传统戏曲的魅力。整场演出中,观众始终沉浸于美的意境中。

7月28日晚,天津评剧院评剧《赵锦棠》在石家庄市人民会堂上演。图为演出剧照。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曹铮摄

“看得太过瘾了!这出戏从头到尾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我已经‘陷’进剧情里了,在女主角历经坎坷终于跟丈夫团圆的过程中,跟着担心、伤心、开心。”演员谢幕时,观众赵蓓不停地鼓掌,为演员们精彩的表演点赞。她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戏曲作品。

评剧《赵锦棠》自2013年首演以来,至今公演300余场,前后修改20多稿,已形成良好的观众口碑。该剧由中国戏剧“二度梅”获得者、天津评剧院院长曾昭娟领衔主演,她在剧中饰演赵锦棠。她收放自如的表演将赵锦棠柔中带刚的美呈现于舞台上,将一个明理、忠贞、善良、孝顺的赵锦棠演绎得丰满形象。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台上精彩呈现的背后是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牧羊山”一场戏中,曾昭娟通过跪步、搓步、滑步、跑圆场等不同的动作展现赵锦棠在风雪中的艰难跋涉。其中有一个“数羊”的细节,她反复练习,曾磨破了四双练功鞋。对专业的精益求精,源自对戏曲传承的初心。“传承不是复制,既要面对前人,更要面对后人。”曾昭娟动情地说,评剧表现手段匮乏需要创新。因此,在该剧的创作过程中,她邀请京剧、昆曲老师编排设计动作,将京昆表演中的程式化形体动作融合进评剧表演中。

创新,是戏曲艺术恒久不变的发展动力。“这部戏中无处不体现着戏曲的守正创新,特别在服装设计上的突破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引领了当代戏曲舞台的潮流,很多兄弟剧种都沿用了我们的设计。”曾昭娟说,剧中主人公赵锦棠的所有服装上都有梅花装饰,以体现女主人公赵锦棠的品格。另外,小到人物服装上盘扣的数量都有讲究,不同场次中赵锦棠服装盘扣数量也不同——3个、7个、9个,寓意赵锦棠经历种种苦难。最后夫妻团圆时谢幕用的红色褶子使用了10个盘扣,既寓意十全十美,又凸显了人物的美。

说起与河北的“缘分”,曾昭娟表示,河北是评剧的发源地,评剧各个发展阶段都在河北有着重要的发展轨迹。“我经常到河北的各个城市演出,对于评剧在河北的深厚群众基础感受很深。”多年致力于评剧艺术传承、传播,曾昭娟希望通过戏曲人的努力,以及津、冀两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让评剧艺术焕发出新的魅力与风采。

随着点亮“北方戏窝子”——京津冀戏曲展演季的持续进行,京津冀的戏曲交流不断深入。“天津与河北山水相连,河北梆子、评剧、曲艺同根同源、各具特色,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今年两地交流演出越来越频繁,深受两地观众的欢迎。”天津北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杨红杰说,此次携评剧《赵锦棠》来石家庄,希望通过深入交流,推动两地戏曲事业的协同发展,形成常态化的交流协作机制,在内容创作、合作演出、艺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推动戏曲这一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