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与未来交通相匹配的应对策略、治理方法及政策框架,推动新技术与交通治理深度融合,实现城市交通绿色、可持续发展,7月11日至12日,由北京市交通委主办、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承办的第七届世界大城市交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
设立一个主论坛及五个分论坛
邀请世界各地逾50位专家学者共话交通
【资料图】
本次论坛共设立一个主论坛及五个分论坛,结合交通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业态与新模式,面向全球邀请逾50位交通领域专家学者共话交通,以服务人的需求为核心,以大数据和新技术为支撑,以“未来交通之路:智慧、共享、低碳、可持续”为主题,围绕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轨道交通服务提升、预约出行/新型交通管理模式、数绘公交与智能发展、健康街道理念下的慢行服务品质提升、大数据时代交通模型的发展方向等热点议题展开讨论,描绘未来城市交通发展愿景,并从政策、法规、建设、治理等层面探讨实现未来交通发展愿景的具体路径,为推动北京交通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通过论坛交流,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世界大城市的沟通与合作,探索如何利用新技术和发展机遇实现交通创新,促进中国城市交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打造协同、创新、绿色、智慧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交通服务品质需求。
自2012年起,市交通委和市外办共同主办了第一届世界大城市交通发展论坛,旨在深入学习和挖掘国际城市交通发展经验,为中国大城市搭建一个学习和挖掘国际城市交通发展经验的平台,共同寻求交通难题的解决之策。目前,世界大城市交通发展论坛作为北京市交通行业的重要国际交流平台,已成功举办六届。论坛聚集世界各国城市交通决策者、管理者、研究者,共同讨论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方向、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的技术方法等,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交流交通治理经验、讨论城市交通公共政策设计及描绘城市交通发展蓝图的重要渠道。
北京交通经历跨越式发展
未来将更加注重多种交通方式融合发展
论坛上,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吴世江回顾了北京交通的发展成效。近年来,北京交通经历了公交优先、需求管理再到如今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综合治理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立体化综合交通网基本构建。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1172公里,居全国第一,形成“三环四横八纵十二放射”的网络化运营格局,重点功能区基本实现轨道全覆盖。市域内公路总里程达2.2万公里,“棋盘+环路+放射线”的城市骨干道路网基本形成,路网支撑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对外交通服务能力提升,市域内规划的干线铁路和城际铁路基本建成,京雄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形成;大兴国际机场通航,北京朝阳站、丰台站等铁路枢纽开通运营,“七站两场”综合枢纽格局形成;开行国贸地区与廊坊北三县通勤定制快巴,为京冀通勤族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
绿色出行水平显著提升。2022年北京绿色出行比例达73.4%,北京成为首批全国“绿色出行创建城市”。轨道交通由注重新线建设向更加注重既有线网优化提升转变,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实现实质性突破;地铁1号线与八通线、房山线与9号线实现跨线运营,换乘系数逐年降低;不断优化运营组织,11条线路最短发车间隔缩短至2分钟以内,5个站点“信用+智慧安检”试点启用。推动公交与轨道线网融合、站点融合,构建轨道服务中长距离、公交服务中短距离出行的协同发展模式;加快公交专用道建设并不断优化通行政策,双管齐下促使地面公交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建成全国第一条自行车通勤专用路,日均骑行量超5000辆次;实施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完成3200公里慢行系统改造和9个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连片成网,出行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推出全国首个MaaS一体化出行服务平台,并与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机制进行结合,从服务模式上推动了绿色出行的不断提升。
形成交通综合治理新格局。构建“区域协作、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交通治理从单一管理向综合治理转变,形成“总量调控+使用管理+停车治理”的交通需求管理体系。
未来,北京交通将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向更加注重各种交通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出行服务。一是加快支撑城市功能布局的骨干交通网建设;二是促进城市开发和土地利用围绕轨道聚集,实现轨道引领城市发展;三是坚定不移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四是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推动出行、运输、能源三大结构转型;五是实施精细化的需求管理政策;六是以数智化转型引领交通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