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   2023-07-12 08:22:09

城市,犹如一个庞大而有机的生态雨林,而中小微企业则是其中的“树丛灌木”,积蓄活力,共生共荣。

从一个盐碱荒滩到靓丽滨海新城,生产总值迈上两千亿元大关;从制造业“单打独斗”,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四新”业态梯次涌现,三产占比40.6%;从个位数到近7万家市场主体、3000多家工业企业的城市新中心……


(资料图片)

新区一隅。

如今,黄渤海新区经济的加快提振,不仅有赖市场主体的奋力拼搏,其背后“有形之手”的助推也不容忽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这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又一个重要“窗口期”,黄渤海新区中小微企业“欣欣向荣”的背后,是新区从企业人才培育、政策补贴、营商服务等多个方面频频发力,用“有形之手”在痛点、难点、堵点等关键点上的及时“出手”。

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生态圈”,帮助企业行稳致远,今年以来,黄渤海新区不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扶育支持力度,为未来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订单式”人才供需

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对具有近7万家市场主体的黄渤海新区来说,如何将人才资源转化为赋能城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能”,更为关键。

“去年9月份,由于规模的迅速扩张,我们急需在一周内招聘多位专业技术人才,尝试了很多方式都没有成功,没想到福莱山街道帮我们解决了问题。”说这话的是烟台诺信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艾鹏,她告诉记者,街道通过一个叫做“拉勾计划”的小程序,为企业匹配到了合适的人才。

“拉勾计划”直播现场。

“融合‘互联网+就业服务’思维,通过平台让企业需求‘走出去’,需求人才‘走进来’,这就极大地节约求职和招工成本,使公共资源整合化,达到了社企共建、合作共赢的目标。”福莱山街道夹河社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通过37个社区“拉勾服务角”以及就业创业实训基地等平台、“大篷车直播”等多种招聘途径,只用了短短5天的时间内,烟台诺信有限公司便与20名求职人员达成初步意向,并最终确定10人成功入职。

让中小企业的用人需求精准“发”出去,让优质人才“走”进来、留下来。今年3月,黄渤海新区组团赴外校招引才直通车开进青岛站,先后在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举办烟台名企专场招聘系列活动。活动精心组织辖区富士康、正海、荣昌、艾迪精密等33家重点企业参与,累计提供岗位信息280余条,共接收简历1366份,达成初步就业签约意向256人次。

此外,黄渤海新区还根据“成长型”企业阶段性的实际需求,开辟了“产业+培训”“订单式、定向式”靶向培训模式,加大人才政策扶持力度,助推企业发展。现已开展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和领军人才技能提升培训1100余人,帮助富士康(烟台)科技工业园靶向培训工业互联网和供应链管理产业专业人才300余人,市区两级共发放引进人才生活补贴1690.76万元,惠及1314人;引进人才购房补贴共发放2601万元,惠及435人。

“解渴式”金融帮扶

中小企业好了,一城一区的经济才会好。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却阻碍了不少中小企业发展的脚步。对于很多有融资需求的中小微企业主来说,“省心、省时、省钱”地通过金融活水“重获新生”,是其发展与生存的关键。

在黄渤海新区,通过财税金融“解渴”企业发展的案例不在少数。

烟台东德实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作为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烟台东德实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于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氢能装备等氢能装备的研制、生产和销售。而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研发经费的投入。

“公司的授信额度从2000万增至5000万,这对于公司这类高研发需求企业来说,犹如及时雨。”东德实业财务部专员邹玉告诉记者,在前不久举行的“专精特新企业专属金融产品政策推介会”专题活动上,招商银行烟台分行现场解决问题,在提升授信额度的同时,还让原本需要3个月周期的审批流程,缩减至1个月。“有了这笔授信,公司的燃料电池车用空压机和氢气供应系统进入到了产业化的阶段。”

审批时间的压缩、授信额度的增加只是一方面,让金融活水“滴灌”企业,解决的不仅是其资金流的问题,更为关键的是提振了企业的信心。

“1000万资金的到账是真没想到。要知道,我们没有足额的抵押物和资金,想去银行贷款真的太难了。但这1000万的到账,让我们有了继续走下去的勇气。”每每提起此事,新瑞环保公司负责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由于近年来银行贷款风险增加、信贷收紧,中小微企业生存之路确实“磕磕绊绊”。对此,黄渤海新区通过银企对接、担保贷款、信贷周转金、风险投资等方式形成覆盖中小企业成长各阶段的“融资解决方案”,2022年,区内246家科技企业备案“成果贷”11.56亿元,同比增长26%。

帮助区域中小企业,重点企业“扶摇直上”,解决“钱”的问题,烟台黄渤海新区更是出台并更新了全方位的金融纾困惠企政策。面向重点规上工业企业、“小升规”企业,以及注册在区且正承建区内重点工业企业项目的建筑施工企业,推出全国首创以财政资金给予同期LPR100%贴息补贴“备货贷”“订单贷”“库存贷”金融服务,让企业发展有了更坚实依靠。

“集成式”项目服务

经济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边际递减效应,通俗来说开始的时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后来,收益值就越少。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的营商环境优化也开始出现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如何破局,从根本上提升营商环境举措的效能?是黄渤海新区一直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的重要课题。

企业服务远程帮办代办区。

“集成式”便是这个课题中的“关键一环”。

“不仅帮我们解决了新建项目总量指标等环保要素保障问题,还制定了一整套的方案,太贴心了。”烟台东化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将问题反馈给黄渤海新区生态环境分局的企业服务专员,没想到等来的是负责人亲自带队,来到企业现场办公并协助梳理形成环保问题清单,研究服务保障措施。

不只是“点”的服务。针对区域企业的环境审批、要素保障等共性问题,烟台黄渤海新区依托其自身“三区”优势叠加,与生态环境部评估中心共同设立“生态环境管理创新实验基地”,邀请国家级生态环境领域专家会诊区内重点企业,在政策、标准、技术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帮助企业选择更高效的污染防治技术,减排量纳入区域总量指标源库,为企业总量指标“开源”。

“我们既需要沉下去,了解企业的需求,更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其‘量体裁衣’并形成完备的方案与模式。”黄渤海新区经发科创局相关负责人说。

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提速、提效,而是从顶层设计出发,拿出涉及方方面面的“集成化”方案,黄渤海新区的实质性做法还有很多:

——出台《烟台黄渤海新区关于进一步完善服务机制、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措施》,建立“部门+镇街”“全覆盖”服务网络,实现政策、资金、供应链、社会服务的精准推送对接,打造全天候、全覆盖、全周期的一站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

——利用大数据充分挖掘区内优势民营中小企业资源,开展“扫街”行动,摸清企业发展底数,精准指导,引导民营中小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研究出台《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实施专项政策支持,形成外企、国企、民企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力争规上民营企业总产值年增长10%以上,中小企业经济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

——继续发挥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枢纽作用,建立“1+1+10+6”服务体系,持续延伸企业服务宽度深度,持续做深做实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发放惠企服务宣传手册,解决涉企诉求,加强窗口政务服务。

……

今天的烟台黄渤海新区,正处于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期、机遇期、黄金期,重大战略的叠加赋能,使新区站在了时代最前沿、创富新风口,值得期待。这片优渥的营商热土上,必将继续上演更多城市与企业彼此成就、互利共赢的精彩故事。

(来源:大小新闻)